院線電影項目:穿越

傳記、冒險劇情片,120分鐘,小說類型,DCP格式

改編自攝影師張彥君的同名紀錄片,講述了他在20年前對斑達瑙地區的影像採集過程。該片幾乎完全在巴西斑達瑙濕地和亞馬遜河的戶外拍攝,探索一個斑達奈婁的主題,他完全融入了他的環境,過著一種不可避免地會被文明進步所破壞的生活方式。這也是關於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男人之間的尊重和深厚友誼的成長,以及應對隨著外界文明和工業化的進程而失去生存能力的困難。

本項目受巴西文化部、電影局和聯邦政府文化激勵基金支持。

項目背景

1999年,文化部(中國)引進巴西森巴舞表演,委派蕭琳傑赴巴西考察。張彥君藉機策劃了他的亞馬遜攝影計劃。作為文化使者,二人一同來到巴西。

當時,巴西有25萬中國(內地)人,他們以特殊的渠道來到巴西,沒有合法身當份,靠做走私生意和販賣小商品謀生。張彥君抵達聖保羅後,首先購買了一所知名的森巴舞校的嘉年華表演權,策劃了“中國主題嘉年華”。在聖保羅創立了文化期刊《資源雜誌》,與中國出版總署合作建立了兩國圖書版權交易通道。隨後,展開了一系列建設“東方文化陣地”的活動。

2000年,張彥君夫婦作為策劃和執行者,攜帶當時最先進的數字影像採集及戶外設備,駕駛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改裝的吉普越野車、巴西造雪佛萊越野車和福特牌供給車,開始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影像工程,在巴西拍攝記錄電影《文化的魅力》。他們從“世界移民的大熔爐”聖保羅出發,抵達了第一個被命名的巴西城鎮嘎納內伊亞。沿十五世紀歐洲淘金客的路線,經南美洲著名的海濱城市弗洛里亞諾波利斯、“德國城”布魯梅瑙到達潘塔內爾濕地小鎮米蘭達,由巴西和玻利維亞兩國的邊境城市古隆巴進入潘塔內爾濕地,最終到達了亞馬遜河雨林。整個過程歷時10年,共走了16萬公里,拍攝了20多萬張圖片和6300小時記錄影像,有83000名巴西人參與。

在巴西,“發現者”和“征服行動”已成為藝術表現的常見題材。張彥君在《穿越》這部長達320分鐘的紀錄片中,以他的“感性影像”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多樣性的文化巴西。在他的工作中,張彥君探討了電影和圖片之間的關係,以及合併時產生的增強視角。他的紀錄片《文化的魅力》用圖像和聲音探索了巴西的森巴(Semba)、凡丹戈(Fandango)和卡波埃拉(Capoeira)的傳承和與本土文化的融合,並以嚴格編輯和高度身臨其境的電影格式編織在一起。 2011年,張彥君以“大西洋海岸”和“蠻荒西部”為主題製作的一系列動態和靜態影像,在中國展出時引起轟動。

張彥君是最早關注巴西移民融合及亞馬遜原住民生存狀態的攝影師。 2010年,巴西和中國文化部以他的紀錄片《文化的魅力》設立了兩國政府間的第一個官方文化交流項目

1999年,中國(文化部)引進巴西森巴舞表演,委派蕭琳傑赴巴西考察。張彥君藉機策劃了亞馬遜攝影計劃。作為文化使者,夫婦兩人一同來到巴西。

影片定位

以張彥君的記憶、印象和觀點塑造虛構人物。不局限於張彥君經歷的事件和他曾經去過的地方,僅作為更大建設的軸心。

故事創作背景

2004年,為了追尋十五世紀來南美大陸的歐洲淘金客的後裔,中國攝影師張彥君來到斑達瑙濕地,遇到了斑達奈婁諾爾松。出於拍攝紀錄片的目的,他隨保亞德魯旅行28天,將大約800頭牛從伊斯坦西亞農場運送到屠宰場。張彥君用田野日記、主觀印象、記錄儀、GPS、數字磁帶攝影機、膠片照相機和巴西農業研究所的地圖記錄他們,試圖解密這些依賴自然節奏的人是如何生活的。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在這段特殊經歷中產生了深厚友誼。

原型人物:

張彥君,男,41歲(2004年),中國人,巴西居民。攝影記者、著名圖片攝影師,專注於研究影像的社會功能。通曉周易,能透過面相識人術發現人物的“本質”,並將它們融合為肖像攝影作品。抽煙,不喝酒。做事古板,不擅表達,膽大心細,不計後果,重大決定常依賴占卜和第六感覺。

諾爾松(Nelson)(張彥君在潘塔內爾地區的多位隨行和嚮導的虛擬),男,53歲(2004年),潘塔納爾原住民、牛仔(保亞德魯)。說亞諾馬米語和巴西葡萄牙語,信奉薩滿教。靠遷移牛群為生,賺的錢全部留在了路上(他有六個女人,在牛遷移的不同路線的途中)。不抽煙,喝酒。喜歡廣闊的領地,認為那裡“更乾淨,視野更開闊”。十分看中族群的規則和儀式,諾爾松認為,如果一個人不履行(承諾),就是糟糕的、不合格的保亞德魯。在他看來,一生最重要的責任是繁衍後代,並把他在潘塔內爾牧牛的技能傳給他們。他的東西全部是供個人使用的物品,除了自己的,也包括祖上傳下來的,這是他的榮耀和情感關係。諾爾松可以完全靠本能準確地引導路線,即使他從來沒有走過這片區域。他能通過蛇睡在不同的地方判斷即將來臨的洪水,也能通過色彩鮮豔的植被、鳥兒的飛行和鳴叫察覺一些動物的存在,足以使他標出穿越自然障礙的行進路線,避開最大的沼澤或危險的交集路口。他能用一根Y形棒找到可飲用的地下水。

觀點

克劳迪奥·卡恩斯(Cláudio Kahns,巴西電影製片人):

從我的朋友米里亚姆·勒纳(Miriam Lerner)向我報告的第一分鐘開始,由中國攝影師/電影製片人張彥君構思的《穿越》項目的挑戰和榮譽立即激發了我的興趣。由中國攝影師、電影製片人張彥君構思的《穿越》(A Travessia)基於他執行其“中國巴西文化交流項目”的真實經歷。電影將從真實事件中汲取靈感和改編,就像一部紀錄片。一個中國人和一個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在潘塔納爾相遇。這是一個仍然荒涼的地區,受到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,在廣闊的洪氾區和森林中有著極其豐富的野生動物和多樣性的植被。水系統控制著潘塔納爾人的生活。潘塔納爾是一個在美學上與亞馬遜完全不同的生物群落,自然景觀壯觀,能呈現美麗而令人驚訝的圖像。不僅中國人不知道,巴西人也知之甚少。

弗拉维奥·桑托斯·巴塞拉尔(Flavio Santos Bacelar,巴西聯合大學教授):

據我所知,張是一位享有盛譽的攝影師,他出色地描繪了中國偉大遠征(紅軍長征)的所有領導人,出版了一本歷史書,其價值超越了藝術和政治。中國在20世紀後期迅速現代化,像張這樣的攝影師備受人們尊重。張獲得了一個文化交流項目的讚助,他選擇了巴西。在巴西,張愛上了這裡的文化,並前往潘塔納爾濕地體驗接觸當地原住民的冒險。翻譯的困難超越了語言,必須了解當地習俗和儀式的文化意義。張的友誼很有價值,他與諾爾松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友誼,更像徵著兩種文化和兩種世界觀之間的友誼。

费尔南多·霍内斯科(Fernando Honesko,巴西編劇):

細讀張彥君的作品,讓我完全臣服於“人物”所經歷的異域文化之旅。文本、視頻和照片成功地展示了一個男人和他的家人的軌跡,他們勇敢地投身於了解對方的冒險,並由此更好地了解自己。這些資料散發出好奇心、對他人的尊重以及對藝術的熱情。在我看來,這些特徵與一條本身就構成生理和心理障礙的地理路線相關,是一段“美麗故事”的素材。

陳秋平(中國編劇):

一個中國攝影家在南美亞馬遜叢林裡的遭遇和經歷,本身就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加之影片可能涉及的中國和巴西文化碰撞,現代都市文化和傳統游牧文化的衝擊,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思考,以及個人價值和人生意義追尋等等,都有可能包容到這樣一個奇異之旅的故事中。